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事业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1.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高度重视和支持红十字事业,愿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人道援助,为更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毛雷尔时的讲话,2013年5月13日
2.同样是2008年,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继续为这位韩国患者捐献了骨髓。这位中国志愿者说:“人生祸福难料,人家现在大难临头了,帮点忙真不算什么。”迄今为止,中国志愿者共进行跨国捐献骨髓156例,其中为韩国患者捐献骨髓45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样的生动事例不胜枚举,都是中韩两国人民友谊的真实写照。
——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2014年7月4日
3.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希望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增强责任意识,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人道救助,真心关爱群众,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
国际红十字运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成立110多年以来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在重大灾害救援、保护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郭明义等一批优秀红十字志愿者,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善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热情帮助解决红十字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鼓励下,我国红十字事业一定能开创新局面。
——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见全体代表时的讲话,2015年5月5日
4.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杜楠说过:“真正的敌人不是我们的邻国,而是饥饿、贫穷、无知、迷信和偏见。”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
——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
5.1862年,亨利·杜楠先生在《沙斐利洛的回忆》中追问: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杜楠之问”很快有了答案,次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运而生。经过150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面对频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应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身陷困境的无辜百姓送去关爱,送去希望;应该秉承中立、公正、独立的基本原则,避免人道主义问题政治化,坚持人道主义援助非军事化。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8日
6.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红十字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会见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2019年9月2日
7.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23日
8.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讲话,2021年12月8日
9.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2022年3月6日
10.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促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更有保障。
——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2月25日
11.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和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22年5月27日
12.红十字会作为国际公认的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我国,红十字会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浙江正处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红十字事业有着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希望全省各级红十字会和红十字工作者,再接再厉、求真务实,积极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群众、实施“八八战略”上继续发挥作用,在救灾救护救助、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平安浙江”上继续发挥作用,在动员社会力量、弘扬社会美德、建设文化大省上继续发挥作用,为浙江和全国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5年11月3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出席浙江省红十字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
1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挑战,有些似曾相识,有些是新挑战。在此形势下,中国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探寻解决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互利共赢,为加强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人道主义是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宗旨相融相通。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面对新冠疫情不仅保护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事实证明,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中方愿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进一步密切合作,为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2023年9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时的讲话
14.值此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向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
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红十字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强公信力建设,提高人道服务能力,积极参与和支持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红十字会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希望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牢记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在矢志奋斗中书写中国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10月9日,习近平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信